
时下,“电眼”妆容在社交媒体上颇为流行:彩色隐形眼镜放大瞳孔,细长眼线勾勒神采,浓密假睫毛让双眸更加有神。然而,这些看似精致的妆容背后,却藏着不少眼部健康隐患。
眼睛表面有一层由泪液和油脂组成的泪膜,如同给角膜披上的“保护膜”。它能保持眼表湿润、清晰,并防止外界灰尘、细菌侵入。当化妆品残留、胶水颗粒或隐形眼镜影响泪膜结构时,这层屏障就会被破坏,眼睛容易干涩、发炎,甚至感染。

从彩片到眼线、从假睫毛到亮片眼影,“电眼”带来的风险,往往比想象中更近。
美瞳:长期佩戴,干眼症加重
彩色隐形眼镜俗称“美瞳”,已被列为第三类医疗器械,这意味着它的安全监管标准与医用植入物相似。彩色镜片中夹有染色层,会轻微降低透氧性。
而人的角膜若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就会出现红血丝、刺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角膜上皮水肿、血管新生,影响视力清晰度。
长期戴美瞳还可能打乱泪膜稳定性。这是因为,隐形镜片会阻碍泪液更新,使泪膜蒸发加快,导致干眼症状加重。如果清洁不当或佩戴时间过长,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附着其表面,引发角膜炎。研究显示,不规范佩戴隐形眼镜的角膜感染风险可增加数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美瞳来自非正规渠道,镜片直径偏大、边缘打磨粗糙,摩擦角膜时会造成微小划伤。而角膜上皮一旦破损,病原体就更易乘虚而入。对于爱美人士而言,尽可能请眼科或验光师专业验配美瞳,选择高透氧材质,不要与他人共用镜盒,也不要在睡眠中佩戴美瞳。若出现眼红、疼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停戴并就医。
眼线:一笔之差,堵了油脂出口
一笔眼线,能让眼神更加深邃,但也最容易“画”错地方。眼睑边缘分布着几十个睑板腺开口,它们分泌的油脂能防止泪液蒸发。如果眼线画得太靠里、靠近水线或睫毛根部,就可能堵住这些开口,让泪膜失去油脂保护层,导致眼睛干涩、灼热、流泪,甚至出现慢性睑缘炎或麦粒肿。
研究显示,画内眼线(即贴着眼球画线)最容易导致睑板腺功能障碍。化妆笔中的色素、防腐剂、闪粉也可能刺激眼缘皮肤,引起红肿和瘙痒。
更危险的是纹眼线,它通过针刺将色料植入皮肤下,若操作不当或色料不洁,可能导致局部感染、色素沉积,甚至伤及睫毛毛囊。操作结束后如未妥善清洁,还容易留下慢性炎症隐患。
画眼线时应距离睑缘1毫米至2毫米,避免画内眼线;卸妆时使用温和眼部卸妆液,轻敷后再擦拭,防止残留。
假睫毛:浓密背后,风险不少
浓密纤长的睫毛能让双眼更明亮,但粘贴假睫毛或嫁接睫毛也可能带来问题。假睫毛胶水中常含有丙烯酸酯、甲醛释放剂等化学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眼睑红肿或皮炎。
有些黏合剂的挥发物会刺激眼结膜,使眼睛刺痛流泪。卸除时若直接拉扯,还会损伤天然睫毛和睑缘皮肤,甚至造成睫毛稀疏、眼皮松弛。
嫁接睫毛的问题更复杂。部分美容机构消毒不彻底、胶水质量不达标,可能让细菌或螨虫随之进入睫毛根部,引起睑缘炎、睫毛毛囊炎或结膜炎。嫁接后的人工睫毛太重,也会干扰眼睑闭合,减少眨眼频率,使泪液分布不均。因此,接睫毛应在具备资质的机构由专业技师操作,操作前需确认无眼部炎症。如出现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应立即卸除并就医。
眼影:“闪”得太近,容易伤眼
亮片眼影和金属色眼粉虽能让眼妆更立体,但它们颗粒极细、易脱落。闪粉进入泪膜后,会在眨眼时摩擦角膜,引起异物感或表层划伤。若眼影中含有云母、氧化铁、金属粉等成分,还可能引起过敏性结膜炎。
卸妆不彻底是另一个常见问题。珠光眼影难以清除,反复擦拭会伤害眼睑皮肤;残留粉末则会滞留在睫毛根部,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建议选择眼部专用、低致敏、无香料的产品,避免将亮片直接涂在内眼角或下眼睑水线上,卸妆时轻敷再擦,避免用力揉搓。
化妆是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是许多人展示自信的方式。医生并不会反对“变美”,但希望每一笔描画,都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眼睛是身体最精密的器官之一,它帮我们感知世界的光影与温度,真正动人的双眼,不只是妆容精致,而是清澈、舒适、有神采。
相关链接:如何让“电眼”更安全?
戴镜化妆规范:先戴镜后化妆,先摘镜后卸妆。戴隐形眼镜前先洗净双手,摘镜后再卸妆,可避免化妆品颗粒进入镜片。
彩妆用品管理:眼部彩妆开封三个月内用完。眼线笔、睫毛膏、眼影刷应定期清洗,不共用、不混用。
眼部卸妆要点:每日卸妆彻底。选择温和眼部卸妆液,轻敷30秒再擦拭,卸妆后可使用人工泪液或不含防腐剂的润眼液。
安排“无妆日”:每周至少一到两天让眼睛“休息”,可配合热敷或睑缘清洁,帮助恢复油脂分泌。
不适及时就医:若持续红、痛、干、畏光或视物模糊,应立即停用化妆品,前往眼科检查。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住院医师,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