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2025年复旦大学“瑞清”教育基金颁奖。“瑞清”教育基金是复旦大学化学系1984级校友谭瑞清于2021年设立的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设有综合奖、专项奖、新生奖和特聘讲席教授与青年学者计划,致力于支持化学、材料、高分子与能源学科人才引育和教育教学。
今年颁发的专项奖包括“博学”教席、“切问”教席和“近思”教席。“博学”教席旨在鼓励在推动人类进步与全球合作、推扬服务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产业化进程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切问”教席鼓励致力于解决国家战略重点领域问题,突破国家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在职教师;“近思”教席聚焦鼓励加强基础原创性研究、培育前沿顶尖科研成果,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产出的教师。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施章杰获得2025年“瑞清”教育基金专项奖——博学教席。基金表彰其开创了氮气到含氮有机化合物高效合成的新一代物质转化途径,为推动化学工业的绿色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感谢复旦赋予的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氛围,使他能够更专注于热爱的研究领域。他表示将把这份荣誉化作动力,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能源高效利用与合成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丁建东获得2025年“瑞清”教育基金专项奖——切问教席。基金表彰其深耕分子设计到医疗器械的全链条创新,领衔创制可注射热致水凝胶与新型左心耳封堵器,为提升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丁建东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感谢成长历程中各位师长、历年的弟子以及海内外同行的支持,希望以二十年的坚守,努力实现国际首批次医药用原材料的产业转化。
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周鸣飞获得2025年“瑞清”教育基金专项奖——近思教席。基金表彰其自主发展了高精度分子光谱探测仪器,拓展了碱土金属成键原理,发现元素最高氧化态极限,拓宽了对化学键的认知边界。自1986年入学复旦大学化学系,周鸣飞至今已在复旦学习工作近40年,他感谢学校和化学系教师前辈对自己的栽培和帮助,表示将继续聚焦基础原创研究,做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研成果。
为了吸引更多有理想有抱负、对化学、材料、高分子和能源学科感兴趣的学生继续深造、成长成才,“瑞清”教育基金设立新生奖。今年的新生奖更加聚焦拔尖创新,来自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和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的40名学生获此殊荣。
在复旦已度过七个春秋,刚刚开启博士生涯的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2025级博士生刘诗鑫同学代表全体获奖新生发言。“我的科研之路是从好奇走向坚定、从摸索走向专注的过程。”他引用汪国真的诗句与新生们共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无惧风雨兼程。”他希望共同珍惜这份荣誉,在复旦的沃土上扎根生长,以探索之心追求真理,以创新之力回应时代。
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