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次“凡尔赛”分享,让“躺瘦”风潮迅速席卷全球。当花钱就能“轻松”消除身体多余脂肪,“反人性”的规律节食和运动也就逐渐淡出了减重人群的视野。
刚刚过去的进博会,各类减重手段又一次“出圈”。今年正处“体重管理年”,你是否也想跟风?但先别急,听听专家怎么说!11月13日,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症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疗中心主任、曜影国际医疗内分泌代谢甲状腺中心主任曲伸教授,做客新民晚报“医本正经聊天室”直播间,探讨了减重药物的正确使用及体重管理理念等话题。

“减肥针”非神药,适用人群有严格标准
“减肥针”司美格鲁肽的作用机制,对许多超重、肥胖人士来说并不陌生,其主要模拟一种GLP-1信号来抑制使用者的食欲,从而实现控制体重的目的。
于是,“一周瘦五斤”“躺着也能瘦”的案例在社交媒体疯传,越来越多有减肥需求的人为之心动。曲伸教授指出,尽管此类药物效果明显,但仍需理性看待,“现实存在将其‘神药化’的倾向,首先,它并非保健营养品,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其次,作为处方药物,其核心在于治疗疾病,应遵循有病方治的原则。”
曲伸透露,在他门诊中,前来咨询“减肥针”的患者不少,其中不乏一些原本不超重的女生,希望可以通过这款药物实现“躺瘦”。“即便是超重、肥胖人群,在就诊时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诊断评估,才可能获准用药。”他指出,“药物无法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不应成为终身依赖的体重维持手段。”
自行用药风险高,很有可能会反弹
网购越来越方便,很多人开始“自助式”减肥,还没咨询医生就迫不及待下单了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各类“减肥针”,对此,曲伸直呼“使不得”,“减下来是第一步,如何维持下去,要难很多。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保持减掉的体重。这种体重反复波动会对生理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增加疾病风险。”
此外,自行使用“减肥针”很可能“误伤”肌肉。专家指出,理想化的减重应是减少脂肪而非肌肉——肌肉流失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反而增加后期体重维持的难度。
在曲伸看来,体重管理是一项“终身事业”,急不得也快不来。“减重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他表示,“目标也并非一味追求‘数字下降’,而是达到并维持健康体重范围,并能实现长期稳定。”

肥胖不等于不自律,要避免“肥胖歧视”
除了“减肥针”,生酮饮食、轻断食等方法也一度盛行。对此,曲伸认为这些可作为短期干预手段,但长期执行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营养不均衡或潜在风险——要瘦要美,更要健康!
在“医本正经聊天室”直播间,曲伸谈到,药物也好、外科手术也罢,这些都只是手段;医生真正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健康、最有质量的生活状态。
曲伸还特别关注到肥胖人群面临的社会压力。“很多人一看到胖的人,就认为是‘不自律’‘懒’,这有失偏颇。”他指出,“肥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病人的遗传环境、生活习惯,还有疾病等不能简单归咎于不自律。”
他特别呼吁要关注儿童肥胖问题,强调家庭与社会应给予支持而非指责,避免心理伤害。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新民晚报“医本正经聊天室”
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