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近期的天气逐渐寒冷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心血管急症的高发期。52岁的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平素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除了体检时查出血压有点高,平时也没太在意。直到某天下午,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烈胸痛让他瞬间动弹不得,疼痛还一路“跑”到了后背。家人和他都以为是急性心梗,赶紧叫了120送到医院。然而到了急诊室,一套心梗排查流程下来结果却都显示正常。就在一家人稍稍松了口气,以为可能只是虚惊一场时,经验丰富的急诊医生却并未放松警惕,紧接着,一张紧急开出的“主动脉CTA”检查单,最终揭开了谜底——比心梗更凶险的主动脉夹层。
很多人对这个病名感到陌生,却不知道它的凶险程度远超想象。正常的主动脉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紧密贴合而成,就像一块紧实的三明治,共同承载血流。而主动脉夹层,就是这层“三明治”的内膜破了个口子,血流冲进血管壁夹层,导致血管壁分层、剥离、扩展,形成真、假两个腔室。这层不断扩大的“馅料”,可不是越多越好,反而意味着风险越高,随时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主动脉夹层主要分为A型和B型。A型离心脏更近,血流压力大,更容易破裂,占所有病例的70%-75%;B型离心脏稍远,危险性相对较低,但同样不能掉以轻心。数据显示:A型主动脉夹层若未及时治疗,死亡率每小时增加1%,24小时后死亡率约25%,48小时后升至50%,两周后更是高达75%。即便经过有效治疗,5年全因死亡率仍有30%,早发现、早干预尤为关键。
哪些人群容易被这种“夺命三明治”盯上?高血压患者是核心高危群体,70%以上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尤其是血压长期控制不佳、波动剧烈,或擅自停药导致血压反跳的人;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征等血管基础病的人,血管壁结构异常、韧性下降,也容易出现问题;长期吸烟、酗酒,饮食高糖高脂高盐的人,会加速血管硬化;而用力排便、猛然回头、搬重物等动作,可能瞬间增加血管压力,成为夹层撕裂的“导火索”。
识别症状是救命的第一步。主动脉夹层的核心症状是“突发、剧烈、持续”的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起病即达高峰且无法缓解——A型多为前胸剧痛,B型常表现为背痛或腹痛,疼痛迁移说明夹层正在扩展。多数患者发病时血压不降反升,收缩压常超180mmHg,常规降压药难以控制,部分人还会出现四肢血压差异明显。如果夹层累及脑血管,可能引发头晕、晕厥;累及肾动脉会出现腰痛、血尿;累及腹腔动脉则可能恶心、黑便,这些并发症都提示病情危急。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必须分秒必争:立即拨打120,前往具备心血管急症救治能力的医院,切勿自行驾车或等待。确诊首选主动脉增强CT(CT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98%;超声心动图适合急诊筛查,D-二聚体检测可辅助判断,数值<500ng/ml时排除准确率超93%。治疗方面,药物镇痛、控制心率是基础,A型夹层需急诊开胸手术,目前手术成功率已达95%以上,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抵御这一凶险急症,预防远比救治更重要。高血压患者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管理好高血脂、高血糖;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猛然回头、搬重物等危险动作;3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高危群体,要定期做血管超声,及早发现血管异常;牢记典型症状,突发剧烈胸背痛时,果断就医不拖延。
主动脉夹层虽被称为“夺命三明治”,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它的发生,是“长期基础病隐患”与“突发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守住“严控基础病、改善生活方式、警惕危险信号”这三道防线,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低温天里,更要重视血管养护,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牢安全屏障。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护理亚专科依托医院顶尖的心血管平台,为患者提供从诊疗到康复的全程优质护理。通过持续优化临床路径、创新护理模式及开展教学科研,正努力构建一个更科学、更高效、更温暖的护理体系,为护航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贡献全部力量。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护士长)
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