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的香港启德体艺馆迎来5000多名观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裹着港人的热忱,将整个场馆浸成了红色的海洋,也让整座城市为之沸腾。全运会男子手球铜牌赛终场哨响,33:25的比分就此定格,北京队摘得季军。然而,香港这支业余手球队,则是全场观众心目中的“真心英雄”。
赛后,香港队和观众大合影——香港文汇报
终场时队员热泪盈眶、相互拥抱,久久不愿离去。请让时间走得慢些、再慢些,多听一秒观众的呐喊,多记一分现场的温度。队长谢永辉向新民晚报记者袒露心声:“要是生命走到尽头,回想哪段时光最难忘?一定是今晚,香港男子手球队在主场打全运,死而无憾。”

为自己骄傲
手球决赛日的焦点,不是冠亚季军的归属,而是这支杂牌军有多燃情:有人是学校教孩子打手球的外聘教练,有人裸辞加入手球队,还有人是在火场出生入死的消防员……
“想打败专业队,先把自己打造成专业的样子;想摸到冠军奖杯,先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成功。”备战全运会的日子里,大家牢记主教练许文邦的话。于是,他们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着录像一遍遍抠动作,吃健身餐,训练时间按照专业球队来……

四分之一,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香港队战胜了上届全运会第四名广东队,创造历史最好成绩。“我在心里幻想过好多次这个场景,但是当它真正发生的时候,还是没法相信这是真的。不过更真切的感受是,球员们真的特别用心、特别努力,拼到了最后一秒。”
面对铜牌赛对手北京队,赛前大家都很清楚,要赢下上届亚军的概率微乎其微。“享受最后一场球。”更衣室里,许文邦鼓励道。
香港队胜广东队
当天下午,5000多名观众提前两个多小时到场,大家带着各式加油道具,几乎每个人都身着红色上衣。全队看到这样的场景,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力。”尽管体型不如对手高大,体能也撑不住专业队的节奏,可香港队将防线拧成绳。“我为我们厉害的防守骄傲。”赛后,队员纷纷表示。
累到抬不起手时,抬头看看观众席,就又有了劲。“很多是我的学生。”谢文辉说,“对于孩子们来说,能身临其境观摩一场大型赛事,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手球之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11月10日,香港队球员在比赛后向观众致意。\n 当日,在香港进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手球男子铜牌赛中,北京队33比25战胜香港队,获得铜牌。\n 新华社记者 于洋 摄
与队友心连心
副队长刘健斌拄着拐杖,坐在替补席上看完了整场比赛,身上却穿着谢永辉的10号球衣。“他跟我打同一个位置,穿一样的球衣,让我感受到他给我的力量。”谢永辉说。无缘最后一场球,刘健斌却并不觉得遗憾,“看到兄弟们拼尽全力,我感到很兴奋。”
大学时他们便是队友,毕业后一个成了空乘,在万米高空穿梭;一个揣着所有积蓄去了巴黎,想看看世界顶级手球是什么样。谢永辉至今记得,刚到巴黎时一句法语都不会,白天在快餐店炸薯条,晚上去球场练球。有一次,信用卡被偷、手机也丢了,他在寒夜里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家,风灌进外套,眼泪混着冷风往下掉。“现在回头看,那些难都不算什么。”谢永辉说。
与此同时,刘健斌也下了决心递交辞职报告,全身心投入手球训练。8年前天津全运会,香港队取得第六名,当时还是小师弟的刘建斌觉得技不如人,很不甘心。8年后,他和队友携手闯入四强,拼到右腿受伤,无怨无悔。
谢永辉
让“手球心”被更多人看见
这场比赛是守门员叶冠英的退役之战。最后一球飞来时,他勇猛地扑出去,双手牢牢把球按在怀里。看台上,大家围绕着他的妻子,齐齐呼唤叶冠英的名字。
手球在香港不算普及,学校里只有启蒙课,而这支队伍一年到头能在香港之外参加的比赛不到10场,大多数时候只能“关起门来自己练”。这是香港手球第一次“被看见”,谢永辉说:“要感谢香港观众和媒体,让手球被更多人知道。”
11月8日,香港队球员刘健斌(左二)在比赛中进攻。\n 当日,在香港进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手球半决赛中,安徽队24比21战胜香港队。\n 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有人举着“香港手球拼到底”的牌子,有人带着孩子在全运会吉祥物身边拍照,还有老人拄着拐杖说“要亲眼看看香港队的小伙子”。曾学过手球的潘先生语气里满是敬佩:“他们好多人裸辞投入训练,在有限的条件下拼出这样的成绩,不容易。”在观众眼里,第四名比铜牌更动人。散场时,大家守候在出口,只为了再喊一遍名字、再击一次掌。
这场比赛,不是香港手球的终点,而是起点。“对于手球,我们不离不弃,因为我们都有一颗‘手球心’。”中国香港手球总会董事局主席何仲浩说道,接下来香港手球一定会增加更多投入,在普及手球运动方面努力。而谢永辉还有一个心愿,“不只是发展男队,希望能有更多资源给女子手球、青少年手球。”
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