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发布。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成为2025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天,一起走近这位“钢筋铁骨”教授。
他30年如一日,静心躬耕钢结构教苑,培养的学子出类拔萃,已成为国内外高校、企业的骨干;
他埋首钢结构抗震和抗火创新研究,自主研发的技术创多项世界第一,转化应用于数百项重大工程;
他还带头持续推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推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土木工程师培养,他的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他,就是2025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强教授。

【教学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教学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既教书,更要育人。” 这既是李国强教授坚定的信念,也是这一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共同秉持的为师信念。
在一位位学子们的讲述中,李国强教授的形象更加立体了。
——大组会一般是在晚上7点半开始,有好几次,李国强教授背着大行李包,匆匆赶来组会现场。他是刚刚出差回上海,从机场直接打车赶来学校的。他总是把学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李国强教授总是告诫我们博士生,希望博士论文能够真正解决工程上棘手的难题,而工程问题往往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他要求我们做研究必须一丝不苟,对自己的成果要有责任和担当。
李国强教授引导学生尊重学术、追求科学真理。有一次,一个博士生向李老师汇报自己研究工作的进展,对老师说,自己在试验处理方法上与国外文献中看到的不太一样。“李老师告诉我,不能盲目相信国外文献的做法,应对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信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验数据的处理,这样才是对待科研的正确态度。”

作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钢结构领域的一名学科带头人,李国强带领团队始终怀有一份为国培育专业栋梁的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团队年轻教师王彦博曾多次与李国强教授一同乘飞机赴外地开展学术交流。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在飞机上的几小时,都是用于给学生看论文。为此,李老师还几次把眼镜忘在了飞机上。
几位老师不约而同提及令他们至今仍感佩不已的是,多年前的一幕情景。2018年8月,李国强教授在医院接受一个头颈部手术。手术第二天,头部扎着纱布的李老师就坐在病床边,一边打着吊针,一边拿着红笔给学生修改论文。出院后的第二天,他的身影就出现在了研究室的讨论会上。

李国强教授对人才培养全情投入的点点滴滴,团队年轻教师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头。团队老师们在李国强教授的耳濡目染下,长年如一日,自觉守护三尺讲台,甘愿为培育学生投入极大的热诚和大量的时间精力。2018年初,李国强的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每周三中午的例会,是李国强教授和团队中青年教师固定的“碰头”时间,大家畅谈各自的课题动向和教学进程,也分享土木工程钢结构研究的最新前沿。就在今年年初,李国强带领团队在上海崇明开展了一项前所未有的钢结构建筑火灾倒塌预警试验。
这一“碰头”的习惯,一做就是几十年。李国强教授乐于提携后学,特别重视团队里年轻教师的成长进步。每次团队教师例会,就好比是李老师“专家坐诊”。大家共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难点、痛点,李老师指方向、给思路,对症开出一剂剂“处方”。为进一步激发师生科研交流探讨的积极性,提升组会质量,在李老师提议下,团队还特别设立了组会“最佳汇报奖”“最佳提问奖”“最佳回答奖”等奖项。
【以“创新”为魂,潜心钻研学术】
凭借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关键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项目成果,李国强教授和团队成员孙飞飞教授获颁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和团队成员楼国彪副教授承担完成的“大跨度钢结构防火防腐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系列自主研发的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源于李国强教授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厚实的学术积淀。他带领团队成员长期专注于高层钢结构、钢结构抗震、钢结构抗火和结构抗爆方向的研究,不断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

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大型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的应用十分普遍。然而,高温下钢材的强度和刚度急剧退化,极易遭到火灾破坏。
早在1980年末,李国强就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钢结构防火研究,创建了我国钢结构防火安全性能化理论与设计方法,在国内外率先解决了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定量评定的问题。
和团队成员蒋首超副教授、楼国彪副教授一起于2000年主持编制了我国首部钢结构防火技术标准,解决了传统钢结构设计方法不考虑实际火灾升温、结构受力水平、构件截面特性的重大不足,以及在安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引领了我国结构防火技术的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结构防火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主编的国家标准《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2017于2017年7月被住建部批准颁布施行。

强震之下,钢结构怎样才能屹立不倒、完好无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国强就瞄准“钢结构抗震”,带领团队对建筑钢结构抗震技术展开了一系列技术攻关,解决了多高层建筑钢结构非线性分析与设计、钢结构抗震理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半刚性连接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这三种新型抗震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工程实用方法,为在我国建筑中推广应用这三种抗震结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李国强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奋发前行,在各自研究领域均有建树。团队成员陈素文教授致力于玻璃幕墙抗爆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目前和李国强教授一起正主持我国首部《民用建筑抗爆设计规程》的编制。
长期持续开展的扎实的科研工作,催生了一批前沿科研创新成果。李国强教授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主参编ISO国际标准6部、国家标准5部、国家行业标准5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2件、美国专利3件、日本
而李教授总是谦虚的认为,“这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以“应用”为核,成果转化安全护航】
上海世博中心、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工程、国家会展中心、中国大飞机总装厂、天津117大厦……在这些重大工程项目中,都有李国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烙下的“同济印”。
李国强教授团队非常注重将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直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团队8位骨干成员中,就有 2名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团队联手多方力量,助推自主研发的前沿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应用于实际工程。

这是一根柱状的建筑构件:外壳,是钢材做的方形套筒;内面,则填充着混凝土或砂浆。别看它模样不起眼,倾斜地支撑起高楼的梁和柱,其抗衡地震的本领可不容小觑。
这就好比人骨折了,在外面绑上石膏后,受伤部位就固定不易弯折一样,在支撑构件外面加上钢套筒这一保护装置后,相比普通支撑构件它就不容易弯曲变形,也就是“约束”了其“屈曲”,从而具有很好的抗震工作性能,避免房屋倒塌。
这根建筑构件,就是由李国强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率先在国内成功实现了产品化的“屈曲约束支撑建筑系列减震产品”。特别是超大承载巨型屈曲约束支撑技术,更是被国际学界评价为“为世界领先”。

这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济牌”系列减震新产品,2008年首次应用于上海世博中心,随后又在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东方体育中心、京沪高铁天津西站等200余项国内外新建或改建重大高层工程中成功应用,节省工程造价数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津117大厦中,运用到了长度48米、承载力为3千7百吨的支撑产品,创下了世界同类产品长度、承载力之最,显示出了研发团队将该技术应用于超大吨位、超高层领域无可比拟的实力。
此外,团队的钢结构防火安全性能化理论与设计方法等理论成果,应用于2010上海世博会四大场馆、广州白云机场、上海铁路南站、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广州新电视塔、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广州火车站、新武汉车站、浦东国际机场、闵浦大桥等40多项重大钢结构工程的抗火安全评估,为保障我国大型钢结构工程设施的抗火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工程结构抗爆理论成果应用于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工程、上海中心、乌鲁木齐机场扩建工程等多项国家重要工程。
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