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年”活动部署要求,上海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多种形式开展体重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已有181家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覆盖率超过73%。就在昨天,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市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体重管理服务指引》(以下简称《服务指引》),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科学、高效开展体重管理服务提供“操作手册”。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及其引发的相关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市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体重管理不再是个人追求,而是关乎全民健康素养和公共卫生水平的系统工程。开设在“家门口”的门诊,由居民熟悉的家庭医生团队坐镇,提供从健康评估、营养指导,到运动、行为干预的一站式服务,让专业的体重管理变得触手可及。基层实践中,如何系统、有效、可持续地开展体重管理,亟需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此次制定的《服务指引》从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人员配置与职责、工作流程、人群分类管理要点、质量控制五个核心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详实且可落地的服务框架。《服务指引》的出台,标志着上海的社区体重管理从“逐步探索”迈向了“标准化实践”的新阶段,为“体重管理年”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抓手。
此外,上海238家智慧健康驿站也正在进行全新升级,增加体重管理功能模块。居民可以在智慧健康驿站方便地进行自助体测,获取身高、体重、腰臀围和BMI等身体数据,通过终端设备获取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指导报告,并通过“健康云”等线上平台,了解体重管理相关知识。智慧健康驿站与社区体重管理门诊相互补充,形成了“线下评估干预+线上监测指导”的O2O服务新模式,提升了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以浦东新区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中心正在探索“1+2+6”模式,实现闭环管理,已自主开发社区版“智慧化体重管理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与中心检验检查数据、家庭自测设备的无缝对接。同时利用AI算法为居民进行智能风险评估、个性化方案推送,并实现在线打卡、自动随访提醒,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与居民依从性,让健康管理随时随地。此外,中心还创新“两个结合,全域覆盖”,西医精准干预、中西医结合,提供全面的体检与代谢专项检查,同时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设立包含“轻动汇”“轻膳房”“轻讲堂”等场景在内的线下“轻体荟”服务专区,以及线上健康指导,打造“医院—家庭—社区”全程闭环服务场景。中心还组建了由主诊医师牵头,专科护士、营养师、运动康复师、中医师、心理医师共同构成的“六位一体”多学科服务团队。自启动体重管理工作以来,全科医生对签约居民进行体重管理筛查,累计入组4113人。体重管理门诊累计接诊297名患者,在体重、腰围及血糖、血脂、血压等关键代谢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体重管理相关学科人才获区级立项3项,其中“肥胖症”被评为浦东新区卫健委特色专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示范效应。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提出,体重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今年以来,上海市将体重管理深度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特色服务项目在7个区(浦东、长宁、虹口、宝山、杨浦、青浦、奉贤)率先推进。
各试点区还结合实际,推动家庭医生学习掌握运动指导技能,在体质评估基础上,为有需求的签约居民量身定制运动与饮食相结合的体重管理计划。最重要的是,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进行体重管理全程陪伴,通过定期随访,动态监测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并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激励。这种基于信任的、长期稳定的契约式服务关系,有效解决了体重管理“易反弹、难坚持”的痛点,让管理服务更具温度和粘性。
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